中国企业犯罪研究报告揭示啥?民营经济发展关键在哪?
更新时间:2025-07-04
浏览量:
据相关报道,在6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犯罪学研究所正式发布了《中国企业犯罪研究报告(2023-2024)》,这一举动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研究所通过对4604件样本案例的深入分析,全面梳理并探讨了我国企业犯罪现象及其刑事治理的现状。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正式施行,本报告的公布呈现了民营企业目前所遭遇的刑事威胁及经营挑战,为改善民营经济的成长环境提供了切实的证据和法规上的借鉴,这对促进民营经济向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采纳了大规模样本和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中小企业法律风险 刑事案例,以此确保所得结论的精确性。在样本选择上,相较于以往的研究,本报告大幅度增加了抽样区域,并且对变量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和优化。报告提取了样本案例中的44个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罪名、企业属性、主体角色、行为模式以及犯罪金额等,它们对于企业犯罪的研究与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报告深入挖掘了“追回赃款比例”、“案件发生方式所占比例”以及“犯罪潜伏期”等数据的独到分析价值。基于大规模样本的实证研究得出的报告,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2023年至2024年间我国企业犯罪的总体情况;这对于准确把握民营经济在法治方面的需求、及时识别法律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科学评价政策成效,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报告指出,民营企业在犯罪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征,这一发现为制定精确的对策提供了重要参考。经过对4604起案例样本的深入分析,报告明确指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在犯罪特征上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差异。研究显示,民营企业内部因个人私利而引发的“内部人员犯罪”现象尤为严重。2024年的数据揭示,在民营企业贿赂犯罪中,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受贿行为已占比高达64.78%,这一比例超过了行贿犯罪的35.22%。这一现象反映出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明显的系统性问题。此外,企业内部治理的不足之处也容易引发其他内部人员的犯罪行为。企业内部员工为追求个人利益擅自透露商业机密,离职员工违背保密承诺向对手透露企业机密,此类行为常常导致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反映出民营企业在公司管理、内部控制、合规操作等方面存在诸多漏洞。该报告详细阐述了民营企业的犯罪特点,为法律执行指明了精确的方向。这种依托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分析,确保了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执行能够有的放矢,切实解决了阻碍民营企业稳健成长的根本性问题。
报告中所提的对策紧贴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它不仅点明了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而且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对策与《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宗旨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保障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防线。
在企业治理层面,报告揭示“内部人员犯罪”、“领导层犯罪”、关键职位员工犯罪以及随着新技术、新经济出现的“新型犯罪”在企业中频发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内部治理存在严重不足或难以应对新兴的刑事风险。这一现象与《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三十八条中关于“优化治理架构和管理机制”的要求相吻合。在优化商业环境领域,该报告开创性地设立了“企业犯罪指数”这一评估标准,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商业环境质量越高,商业环境越佳中小企业法律风险 刑事案例,企业犯罪指数相应越低”的观点。同时,报告还指出,在加强招投标、证券等高风险犯罪领域的刑事监管之余,改善商业环境,是有效治理企业犯罪的关键途径。在司法保障方面,报告揭示了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些常见经营难题,这些难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改革来加以解决和修补。这一部分的研究对于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七章“权益保护”中具体条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企业犯罪研究报告(2023-2024)》的问世恰逢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之初,其研究成果对于法律的实施与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不仅指出了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律不足,而且还从实际证据出发,提出了改进企业治理、改善商业环境、加强公平保护的详细建议。司法界和实务界应当全面采纳报告的研究成果,携手努力,切实促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顺利执行,从而为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作者:田玉明(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编辑负责人:屠少萌 | 联系电话:010-67550734 | 电子邮箱:pinglun@rmfyb.cn
上一篇 : 近五年超百件贪腐案致上亿损失!互联网企业如何应对?
下一篇:物业法务部催收合法吗?这些情况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