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解读回应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政策文件 部门领导 人文环境 基层工作 会议纪实

最高检发布企业法律风险提示?企业主们怎能不重视!中小微企业如何预防高发法律风险?

更新时间:2025-07-03 浏览量: 

新京报报道中小企业法律风险 刑事案例,记者行海洋采访得知,为了助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预先识别和规避常见的法律风险,最高人民检察院于7月31日发布了相关法律风险提示。

2021至2022年间,我国检察机关总共接收了以企业为诉求主体的各类控告申诉案件线索达37766件,其中已处理完毕的有31216件。借助“案件入口”这一职能的强大优势,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控告申诉检察厅对近期接收并审查的控告申诉案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民营企业涉及的控告申诉案件的整体成因及潜在风险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

经对案件进行深入剖析,检察机关揭示出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某些企业对法律的认识仍旧薄弱,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其次,一旦遭遇法律纠纷,它们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在法律纠纷出现时,回避或推脱责任并非明智之举,应当主动寻求专业人员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并积极投身于法律程序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法律纠纷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指出。

在深入剖析和逆向检查涉及民营企业的控告申诉案件后,检察机关注意到,这些风险主要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四个关键阶段频繁出现。尤其是在企业对外签署和执行合同的过程中,众多涉案公司自合同洽谈和签订阶段便已种下了问题的种子。某些案例中,当事人误以为与对方企业达成了合同关系并据此进行支付,但实际上,对方所使用的签名和印章并不能代表该企业;而在另一些案例中,当事人基于多年来的小额经济往来进行信任,即便在签署大额合同时也未曾书面约定,一旦出现纠纷,双方各执一词,难以提供有效证据。在企业寻求外部资金支持的过程中,普遍面临迫切的融资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中小企业法律风险 刑事案例,为了实现融资目标,它们往往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在一些案例中,由于为其他公司提供担保时不够谨慎,当事人不幸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进而引发了风险的扩散;而在另一些案例中,为了获得贷款,当事人不得不承担高额的隐性成本和附加条件,由于未对风险进行充分评估,最终陷入了债务的泥潭,并引发了连锁反应。

最高检企业法律风险提示_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预防_中小企业法律风险 刑事案例

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某些案例中,企业为了保持对外经营活动的灵活性,对印章的保管和用印管理较为宽松,并未设立严格的印章管理制度,这导致了印章争夺和真假印章现象的频繁出现;另外,在有些案例中,企业召开的股东会未能形成合法有效的决议,使得决议在执行过程中仍受到质疑,无法作为解决分歧的合法凭证。在企业面临争议解决的关键阶段,某些案例中,当事人面对与预期不符的裁决结果,即便诉讼途径已经穷尽,仍旧持续不断地进行维权,对此完全忽视了企业的正常运营;而在另一些案例中,当事人在遭遇法律纠纷后,选择了观望和回避,让诉讼流程停滞不前,从而丧失了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良机。

最高人民检察院强调,在众多企业申诉中,民营企业作为申诉主体的比例极高。自今年2月起,该院牵头开展了针对民营企业的司法保护专项活动,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负责。针对相关案件,实施了严格的报备审查,并采取了重点交办、挂牌督办等措施,集中力量进行整治。同时,通过依法监督和及时纠正,确保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在后续工作中,将持续对各类主体实施严格依法、公正平等的保护措施,致力于提升案件办理的质量、效率,并确保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统一。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文章来源: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文章作者: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上一篇 : 民营企业司法保护痛点在哪?樊崇义老师演讲核心观点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