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明朝疆域变迁地图?谭其骧版准确性存疑,争议究竟在哪
更新时间:2025-07-01
浏览量:
真实的明朝疆域变迁地图:客观展现明朝276年的疆域演变
当前网络中大量存在描绘明朝时期的地图,然而,这些地图大多未能准确体现明朝疆域的实际变化。谭其骧先生所创作的地图版本备受赞誉,但考虑到谭老在绘制地图时的个人风格,其精确度仍需进一步考量。以他绘制的元朝地图为例,其范围过于广泛,甚至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都纳入了元朝的版图,这一情况显然与历史真相不符,背后的原因与当时中苏关系的紧张密切相关。同样地,考虑到越南及其周边国家的情感因素,越南并未被纳入秦朝以及明朝永乐时期的版图之中。
明粉视角下的明朝疆域
在明粉看来,关于明朝疆域的轮廓究竟如何,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
目前,对于明朝疆域范围的确定,各方意见不一。在确定疆域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两个准则:一是该区域必须设有军事管理机构,例如都护府、都督府、都司或卫所等;二是该区域必须拥有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尽管明朝时期册封活动较为频繁,但那些仅有册封而没有实际军事驻守的都司或卫所,并不被认定为有效的疆域范围。乌斯藏都司仅对吐蕃僧官进行了册封,东北地区的卫所则仅对女真族首领进行了册封。至于西北地区的沙州卫、罕东卫、赤斤蒙古卫以及哈密卫等,它们都是册封给蒙古王公的。另外,明朝的土司制度相当复杂,其中有一类土司具备强大的军事控制力,比如云贵地区的土司;而另一类土司虽然也获得了册封,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管理,例如三宣六慰、旧港宣慰司等,这些并不被算作明朝的疆域。
谭其骧所绘制的明朝版图生动地描绘了洪武年间明朝疆域的变迁。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当时内地并未实现全面统一。在北方,北元政权控制着河西、陕西、山西以及东北等广大区域;而在南方,明玉珍则自立为王,占据一方。除此之外,贵州的土司尚未向明朝归顺,云南则仍由元朝的梁王所镇守。
接着,朱元璋发起了一系列针对北元的北征。到了1369年,他顺利地占领了陕西、山西以及河西走廊,并设立了相应的布政使司。从1369年到1373年,北征活动持续展开,迫使蒙古势力退守至漠北,而漠南地区则被纳入了明朝的版图。
在1370年,朱元璋成功击败了明玉珍所建立的“大夏”政权,随后设立了四川省。紧接着,到了1371年,元朝辽阳行省的官员刘益选择向明朝投降,这使得辽东地区得以并入明朝的领土,并在此地设立了辽东都司。随后,贵州地区的土司也相继归附于明朝,进而建立了贵州都司。
1382年,明朝成功击败了云南的梁王和大理国,随后设立了云南省,这一举措标志着内地实现了基本统一。同年,朱元璋派遣蓝玉率军北伐,使得明朝的势力延伸至大呼伦贝尔地区。为了巩固这一区域,明朝在此设立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统称为“兀良哈三卫”,并由宁王负责管辖。
朱元璋后期的版图面积大约为450多万平方公里。
洪武后期至建文时期的明朝版图变迁
在洪武年间确立的版图基础上,明朝在永乐年间进一步扩大了其疆域。1403年,朱棣通过“靖难之役”胜利即位,成为明成祖,并将都城迁至北京,此举加强了对方域北部的控制。1407年,朱棣征服了越南,并在当地设立了交趾布政使司,这标志着越南自唐朝之后首次重返中国领土。此外,在1411年,明朝的军事版图得以延伸至黑龙江流域,并在此设立了奴儿干都司。该都司与辽东都司并立,共同构成了对东北地区的重要统治架构。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南洋对旧港宣慰司进行了册封,却并未派遣军队驻守,旧港的实际控制权仍由施氏家族掌握,故此区域并未被纳入明朝的正式疆域。永乐年间,明朝疆域拓展至极盛,其总面积达到了约七百万平方公里。
永乐年间,明朝的疆域得以拓展,其版图涵盖了奴儿干都司、西北地区的多个卫所以及云南西部的广大领土。
仁宣年间(1425至1435年)见证了明朝的辉煌顶峰,但自那时起明朝行政地图,国家实行的紧缩策略使得领土和影响力范围显著缩小。
1428年,明朝不得不放弃了对交趾布政使司的控制,越南得以恢复国家独立;紧接着在1434年,明朝又决定撤销奴儿干都司,从而退出了黑龙江流域。自此,明朝的国土面积便稳定在约400万平方公里,并且开始了持续的缩减过程。
在明英宗统治的年代(1435至1464年),我国明朝逐渐由顶峰走向衰落,其领土范围也随之不断缩减。
此刻,瓦剌在北方势力壮大,实现了蒙古的统一,使得明朝所封的西北各卫以及兀良哈三卫纷纷向瓦剌臣服。与此同时,东北的女真族群也转而与明朝为敌,双方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频繁爆发冲突。而在南洋地区,明朝先前所封的旧港宣慰司施氏家族,于1440年被满者伯夷国所灭。明朝虽在中南半岛对某些地区进行了“三宣六慰”的封号,然而这些封号仅限于名义上的授予,并未实际派遣军队或官员,且双方间的交流也十分有限,故此只能将其视为一种名义上的势力范围。
明英宗时代的明朝版图
成化年间(1464至1487年),尽管明朝在与女真族的冲突中频获战果,却未能有效遏制蒙古的崛起势头。1465年,蒙古军占领了河套地区,迫使明朝不得不从漠南撤退,导致其领土进一步缩减至内地。随着瓦剌势力的衰退,西北地区的蒙古王公纷纷脱离其统治,明朝因此对罕东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以及沙州卫等机构进行了重新册封。然而,新兴的西北吐鲁番政权对这些卫所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到了弘治年间,即1488年至1505年,明朝的疆域并未发生显著变动,然而,北方的鞑靼部落却逐渐崭露头角,演变成为了新的边疆威胁。
1500年的明朝版图
嘉靖年间降临,明朝的国力日渐式微。这时,女真族对明朝的战事不断升级,为了抵御他们的侵犯,明朝开始在东北地区着手建造辽东边墙。但与此同时,在西北,明朝的局势也颇为严峻。由于蒙古王公多数已不再臣服于明朝的册封,吐鲁番国乘机崛起,并吞并了哈密,导致明朝在西北的势力完全丧失。在这段时间里,蒙古的俺答汗势力强大,他曾经引发了一场名为“庚戌之变”的入侵事件,直指北京城。嘉靖皇帝为了平息这场战事,不得不拿出大量财宝进行贿赂,才得以达成和解。进入隆庆年间,俺答汗的胃口更大,他迫使明朝在城下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要求开放边境市场,并且每年都要获得大量的物资作为补偿。
万历时期和天启年间的明朝版图
在万历时期,张居正的改革使得明朝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成功实现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尽管如此,这一成就并未能扭转明朝疆域缩减的整体态势。实际上,随着缅甸的统一,明朝在云南的势力范围不断缩小,原本由其册封的“三宣六慰”地区几乎不复存在。而在东北,建州女真势力逐渐壮大,努尔哈赤在1588年统一了建州,并建立了自己的女真国。不久之后,他进一步扩张了自己的势力版图,基本上实现了海西女真的统一,并在1616年创立了“后金”政权。到了1619年,后金在萨尔浒一战中获得了胜利,导致明朝在辽东的势力急剧退却。最终,努尔哈赤在1625年将国都迁移到了沈阳,这一举措标志着后金势力的进一步增长。
万历时期的明朝版图
在万历时期,尽管张居正的变法使得明朝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成功进行了万历三大征并取得显著战果,然而这些成就并未能够改变明朝疆域持续缩减的整体态势。随着缅甸的统一,明朝在云南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受到侵蚀明朝行政地图,其设立的“三宣六慰”制度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在东北方向,建州女真开始崭露头角,努尔哈赤在1588年完成了对建州的统一,并建立了自己的女真国家。他继而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了势力版图,并且成功实现了海西女真的基本统一,进而于1616年创立了“后金”政权。翌年,后金在萨尔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导致明朝在辽东的势力急剧缩减。最终,努尔哈赤在1625年将国都迁移至沈阳,这一战略决策标志着后金力量的显著增强。
1616年的明朝版图及后续变化
崇祯年间,东亚大陆的版图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北一隅,俄罗斯的影响力已延伸至西伯利亚,并进一步渗透到黑龙江流域,使得蒙古部分地区落入其手。与此同时,蒙古的一支部队挺进青藏高原,成功建立了和硕特汗国。而在这期间,清朝在东北迅速崭露头角,不仅统一了女真族,还征服了漠南蒙古,使得明朝的力量彻底从东北撤出。此外,当时的海盗郑芝龙把众多福建地区的难民转移到了台湾岛,这一举措为台湾岛最终融入中国版图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真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总体来看,明朝在初创时期的领土范围大约是七百万平方公里,但这种状态仅仅维持了二十年。此后,长达两百五十年的时间里,其领土面积大致保持在四百万平方公里上下。明朝的核心领土主要位于内陆,涵盖了包括两京在内的十三省。至于吐蕃地区,明朝只是形式上封授了僧侣官员,实际上并未真正掌控。而在东北地区,由于各种因素,明朝始终未能对该区域实现有效的统治。在西北地区,受限于地理与政治因素,明朝的势力范围并未延伸至更广阔的地域。至于蒙古,明朝与之展开了长达200余年的对抗,然而,尽管如此,明军始终未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上一篇 : 从元朝末期红巾军起义地图,看明朝兴衰?你知道这些秘密吗
下一篇:肥城市委统战部开展爱心活动!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意义?